一个研究生毕业后的职业规划(转载)
我今年39岁了,25岁研究生毕业,工作14年,回头看看,应该说走了不少的弯路,有一些经验和教训。现在开一个小公司,赚的钱刚够养家糊口的。看看这些刚毕业的学生,对前景也很迷茫,想抛砖引玉,谈谈自己的看法,局限于理工科的学生,我对文科的不懂,身边的朋友也没有这一类型的。
91年研究生毕业,那时出路就是1种:留在北京的国营单位,搞一个北京户口,这是最好的选择。到后来的2~3年内,户口落定了,又分成4条出路:
我今年39岁了,25岁研究生毕业,工作14年,回头看看,应该说走了不少的弯路,有一些经验和教训。现在开一个小公司,赚的钱刚够养家糊口的。看看这些刚毕业的学生,对前景也很迷茫,想抛砖引玉,谈谈自己的看法,局限于理工科的学生,我对文科的不懂,身边的朋友也没有这一类型的。
91年研究生毕业,那时出路就是1种:留在北京的国营单位,搞一个北京户口,这是最好的选择。到后来的2~3年内,户口落定了,又分成4条出路:
都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本科生是天之骄子,现在就从历年高考录取率分析中国本科学历的含金量
1977年:录取27万,报名人数570万,录取率约4.8%。
1978年:610万人报考,原计划招生29.3万人,后增加近11万人,共录取40.2万人。录取率约6.6%。
1979年:录取28.4万,报考人468.5万,录取率约6.1%。
1980年:录取28万人,报名人333万,录取率约8.4%。
(预选制后,大约只有40%的学生有资格参加高考报考本科院校,考生外语成绩按30%计入总分。考试成绩只通知考生本人,不张贴公布。取消考生查阅试卷的规定。一些省、市、自治区扩大招收自费走读生7000多人。)
1977-1980年间录取率很低,是因为累积了很多文革期间的复读生的缘故,而且当时的中学教学还出于不正常状态,许多考生英语只懂C26个字母和少量的单词,所以考试能力含金量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高,但许多考生经过了社会的磨炼,特别勤奋吃苦,尤其是77-78级的,深受大学老师们的好评。
1981年:录取28万人,报名人数259万,录取率约10.8%。
(理工农医类加考生物,按30%计入总分。)
1982年:录取32万人,报考人数187万,录取率约17.1%。
1981-1982年间录取率也较低,是因为高中学制延长同龄考生分为2次录取,以及还有延续下来的小部分复读生,可比录取率大约是29%。估算过程如下:基于83-84级的报考人数估计为170万,85级为176万,估计81-82级的合计可比报考人数为165万。
据本人了解,81-82年的应届生应该占录取人数的80%左右。那么81-82年的可比录取人数为(28+32)x80%=48万人。由此,81-82级的可比录取率为48/165=29%,与86级相当。
【idea与执行力,成功的一体两面!】
二十年后,中国最伟大的企业,和成功走向世界舞台的企业很可能就是在下五年所创立的。因此,很多大学生现在的跃跃欲试地想毕业后创业。另外,创业板的推出,许多创业公司的成功,还有很多成功创业家都鼓舞着中国的大学生,让他们也希望跟随马云、马化腾、李彦宏的步伐,走向创业之路。一方面,我赞赏大学生拥有创业理想,但是另一方面,我建议大学生:先参与创业,再主导创业。
许多大学生都错误地认为:只要有个好的点子,能拿到投资,再加上执着、激情、运气,就能成为下一个马化腾。于是,他们都想着:毕业后就要开始他们的创业之路。但是,他们过度乐观了。创业成功的真正关键更在于:团队、经验、执行力。大部分的创业的失败不是因为点子不好,而是因为欠缺经验,没有团队,缺乏执行力——归根到底,积淀比点子更重要。
徐光宪说:“你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人生本来就是克服各种困难走向未来的过程。”他自己的大学和研究生生涯也都并非一帆风顺。
徐光宪认为,尽管每个时代每个人都有困难,但同样面临机遇。
不少学生抱怨,现在大学生太多了、就业有困难,甚至感慨早出生一二十年就好了。面对学生们的困惑,徐光宪说,即使在建国初期人才奇缺的年代,要找到并保持一个好的职位,也是有困难的。
“遇到困难,我们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要勇于改变研究方向,要有适应国家需要的能力,这是我们需要培养的又一重要素质。”徐光宪说。
谈到成功问题时,徐光宪认为,个人的“成功”是指个人一生对国家民族和人类社会作出的有益贡献,其中也包括家庭的幸福和个人的成就。
徐光宪列举了成功的10个要素,如志向和目标、勤奋和效率、健康、天赋与灵感、教育、方法、心理健康、环境、机遇等。
“我觉得科学家最重要的东西是勤奋。”徐光宪说,科学家与音乐家不同,音乐家最重要的东西可能是天赋,而科学家应该具备三个最重要的素质:首当其冲的是勤奋,其次是自信,第三是克服困难的毅力。
“我们要有一个超越的自信,而科学研究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的步骤,在很困难的时候都要坚持下去,哪怕没有路了,但是只要你坚持下去,就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徐光宪说。
徐光宪对现在的学生充满信心,令他最欣慰的事情是,“我这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在我所在的几个不同领域中培养的接班人,他们的一些学术成就都超过了我,我觉得一代肯定比一代好”。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9/237666.shtm
一两个星期里,各地的大学都有毕业的班次,都有得多的毕业生离开学校去开始他们的成人事业。
学生的生活是一种享有特殊优待的生活,不妨幼稚一点,不妨吵吵闹闹,社会都能纵容他们,不肯严格的要他们负行为的责任。现在他们要撑起自己的肩膀来挑他们自己的担子了。在这个国难最紧急的年头,他们的担子真不轻!我们祝他们的成功,同时也不忍不依据自己的经验,赠他们几句送行的赠言,—-虽未必是救命毫毛,也许做个防身的锦囊罢!
你们毕业之后,可走的路不出这几条:绝少数的人还可以在国内或国外的研究院继续做学术研究;少数的人可以寻着相当的职业;此外还有做官,办党,革命三条路;此外就是在家享福或者失业亲居了。
走其余几条路的人,都不能没有堕落的危险。堕落的方式很多,总括起来,约有这两大类:
涉足一些和专业有点瓜葛但有相当距离的领域。我一般研读相关文献的程序是:
1、 对该领域有较多介绍的中文成书(资料一般是比较老,如果是新书通常汇集了最近5到10年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读后可以对这个领域发展历史和近期状况有个全面的了解,一些专门的术语和英文单词也有了概念。
2、根据研究内容通查最近3年的中文期刊,主要是通过看综述了解最近进展和一些国外发表文章的人名和期刊名,还有国内做到什么程度了,为请该类项目打个基础。你可以知道国内那些同行在做这工作.如果实验中碰到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的话,你可以联系他们,这便可以使你避免走不必要的弯路.
过去几年里,我常思考一个刚开始做科学研究的学生或刚进入一个新领域的科学家常面临的问题:怎样选择研究的课题,或者选定了课题后做什么实验。我想科研选题可有两种方式,我称之为「前瞻式」与「回顾式」。这两种方式从截然不同的策略开始,但最终都可能使你对科学做出贡献,同时又享受到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回国后,经常有年轻人,大学生,研究生,还有他们的家长,问我学什么专业好。 在美国,也有很多学生为今后的前途发愁。很多学生常常被“我到底应该选什么专业和职业”所困惑。过去大家都去读MBA,因为那时金融,企管很时髦。金融危机一来, 恐怕MBA也很难找工作。还有很多人去读医学院;以后做医生。 或是读法学院做律师,都是很赚钱的职业。 我的意见有三条. 第一, 你必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业,否则你将一辈子后悔。 第二,你得做的跟大家不一样。 所谓 Be unique(批注:科学研究即讲究创新,至少有一定的新颖性)。 这是一条成功的基本原则。
下面谈一下投稿的基本过程,特别是与Cell、Nature、Science、PNAS等影响因子比较高的杂志有关的一些技术性问题,也许可以打破其神秘感。其实这些杂志的主编,编辑们都经常在介绍其政策,评审标准,过程,等等。他们也经常来中国访问。今天我来代替他们介绍一下。一个系列杂志叫Cell、Neuron、Immunity…..等等,原来都是从Cell分出来的。这个杂志的基本特点是它有一个非常强的编委Editorial Board。怎样的人可以当编委呢?